在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愚公移山” 不仅是流传千年的寓言故事,更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攻坚克难、矢志奋斗的精神符号。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位于愚公移山精神发源——济源王屋山,基地以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为核心,将历史传说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出兼具文化底蕴与教育意义的学习阵地。这里不仅还原了愚公移山故事中的经典场景,更通过实物展览、情景教学、互动体验等多元形式,让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挖山不止” 的愚公移山精神具象化、可感知。
走进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一定要打卡这条热门线路,带你深刻感悟愚公移山精神:王屋山——愚公移山体验基地——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杜八联革命纪念馆——中华愚公清廉家风馆——朱德出太行纪念馆——朱德出太行小道。
王屋山:王屋山位于济源市西北40公里处,总面积265平方公里,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祥地。王屋山以主峰天坛峰为中心,一峰突起、群峰环绕,独具“王者风范”,大有“众诸侯仰面朝天”之意境,据中国最早的地理志《禹贡》记载,“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称王屋也。
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当代愚公移山造堤-世界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依托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这一治黄史上的伟大壮举,利用丰富、直观、真实的教学资源,介绍工程修建的重大背景、艰难过程以及取得的明显成效,深化学员对爱国主义精神和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增强务实重干的自觉性。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战性的杰作之一,整个工程共创三项世界纪录,六项中国纪录。工程从1991年9月1日开工建设,2001年底建成,历时整整十年时间。小浪底工程的主要作用是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和发电,发电排在最后,所以它是民生工程,经济效益要弱一些,每年调水调沙就是牺牲经济效益来改善黄河水情。
杜八联革命纪念馆:位于坡头镇泰山村,始建于1997年,2015年提升改造,占地18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分为黄河怒吼、众志成城等6个展区,以图文资料记录了杜八联人民的辉煌业绩。现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20年9月4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通过参观杜八联革命纪念馆,重温当年抗日军民英勇斗争的场景,体验革命先辈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杜八联革命精神。
中华愚公清廉家风馆: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布展面积4200平方米,以家风文化为主题,以愚公移山精神为主线,以廉洁文化为底色,从“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三个维度,设《愚公移山 家国情怀》《愚公故里 家风咏传》《愚公精神 治党从严》三个篇章和一个家风教育中心,是集家风展示、警示教育、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廉政文化教育展示场馆。
朱德出太行纪念馆:以照片、图片和实物为主,包括抗战版画、题词手迹、武器装备等珍贵历史资料和革命文物展现了朱德总司令出太行的光辉历史和深远影响,现日益成为我市乃至全省,全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朱德出太行小道:不仅是一条红色小道,革命小道,还是一条诗画小道,历史古道。在历史记载中,这条小道最早是为隋炀帝杨广来太行山游玩而修建的骑马观光石径,称为“隋炀古道”;后来,这条小道用于紧急时军情联络的秘密通道,成为连接豫西北和晋东南一条官道;也一直是河南、山西两地人民来往沟通、进行商业贸易,运送煤、盐的一条商道,是联通豫晋两地的“茶马古道”。1940年4月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时,朱德总司令经由这条小道从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秘密前往河南洛阳,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进行谈判,维护抗日统一战线。从此这条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小道被赋予了新的名字,承载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和红色印记,成为一条革命小道。
让我们一起走进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深入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起源、发展,深刻认识愚公移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从愚公移山精神中汲取信仰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做一名愚公移山精神的坚定传承者和实践者,立足本职岗位,勇于担当作为。咨询热线:13303715399(师老师)。
【上一篇】: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全文来了
【下一篇】: 这6位与总书记握手的老战士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