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切缅怀抗战英烈的丰功伟绩,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担当,众多单位纷纷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郑州周边有这6个红色教育基地,它们承载着厚重的抗战历史,是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热门场所,下面为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1.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巩义)
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就坐落于革命老区---巩义市新中镇张祜庄园内,纪念馆以巩义三大庄园之一的张祜庄园1、2号院为馆舍,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现有展室50余间。其中窑洞20余孔、楼房20余间,展览面约1500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张祜庄园曾是豫西八路军一支队司令部和豫西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
馆内共布展历史照片近500张、文物200多件,原景再现展室2个。纪念馆通过大量照片、文物、绘画和文字,揭露了侵华日军轰炸、焚烧、抢掠、屠杀、残害妇孺、制造细菌战毒气战等滔天罪行,再现了豫西抗日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恢弘历史画卷。
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是河南省唯一的全面反映豫西抗日战争历史的专题纪念馆,是河南省及郑州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市社科联授予“郑州市社科普及教育基地”,郑州团市委授予“郑州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
2.中原豫西抗日纪念园(新密)
中原豫西抗日纪念园位于新密市尖山风景区管委会田种湾村,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实地原貌抗战遗址公园。1944年7月,党中央决定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皮定均、徐子荣临危受命,组织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又称“皮徐支队”,深入敌后,像一把钢刀,直插敌人心脏。1944年12月,“皮徐支队”攻克尖山地区,红旗插上田种湾,密北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皮徐支队”点燃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豫西山区,创建的豫西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创建的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
纪念园于2015年建成,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绿地及配套设施面积7000多平方米。走进纪念园,内有六个大展厅、42个展室。建有纪念广场、游客服务中心、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队司令部区、密北抗日民主政府区、密北抗日独立团区、战地医院区、拓展训练场区、新密市革命史展区、豫西革命斗争史展区等。纪念园内陈列着当年八路军战士曾经穿过的军服,军用背包,还有日本军人戴过的头盔等。目前纪念园已被评定为“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郑州市校外教育基地”,毎日国内外参观者络绎不绝。
3.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登封徐庄)
豫西抗日根据地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徐庄镇孙桥村,占地面积 6666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现存有河南军区司令部、八路军后方医院、抗日军政大学等红色革命遗址。 1944年9月—1945年10月,王树声司令员和戴季英书记兼政委在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下率部队来到这里,将中共河南区党委机关和八路军河南军区、国民革命军河南人民抗日军司令部设立于此,创建了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展示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原人民遭受欺辱的苦难历史,以及王树声、戴季英、皮定均、徐子荣等在豫西开辟根据地后,带领人民开展革命斗争、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
4.河南(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纪念馆(登封白坪)
该纪念馆就设在当年皮徐支队的司令部东白坪村李如松老人家的宅院里。它坐北向南,由三处四合院组成。院内房舍皆青砖灰瓦,古代建筑,房内桌椅古朴典雅。整个展馆共分七个部分,室内照原样进行了恢复,再现了当年皮定均率领豫西人民奋勇抗敌的艰苦环境。在纪念馆的附近还有许多三元、堂子坡等战斗遗址。
5.八路军后方医院旧址(荥阳)
八路军后方医院旧址位于荥阳市环翠峪景区内,卧龙台寨正下方的三坟村里,它隐藏在一株万年古橿覆盖之下的三孔大窑洞里。据史料记载:1944年4月,日本侵略者调集7万余兵力,冲破黄河防线,发动了河南战役。铁蹄所至,万众遭难。为了救国救民,太行军区奉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组织部队飞渡黄河,挺进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由皮定均司令员、徐子荣政委组成的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队(简称皮旅)进入嵩岳山区,开展抗日斗争。根据战事需要,八路军嵩山军分区的后方第二医院(所)于当年的10月,在环翠峪三坟村的慎家窑洞里成立,所长战旭东,指导员和福冉,医生严明玉、李海虞等,还有司药、护士约20人。此医院(所)历时1年,共救治2000多名为抗战浴血的八路军战士。皮定均司令员、老三团团长钟发生曾到此看望、慰问医务人员及伤病员。
遗址现存一排暗圈石窑(先挖成土窑洞,再用石头砌墙圈顶,冬暖夏凉,适宜居住)三孔,坐西向东,在环翠峪内进山的公路下边约30米处。石窑上方有一株枝叶茂盛,铺天盖地的古橿树,茎围约5米,据考证树龄接近万年,虬枝繁叶(此种树叶秋冬季变黄变白而不落,至次年春季出新推陈)把遗址院落覆盖得严严实实,藏而不露,又被当地人称作“英雄树”。三孔窑洞的宽度均为3.70米左右,深度不一,最深的北边窑洞约12米,据说是伤病员住的“病房”,其余两孔一为重症监护室及手术室、一为药房兼办公室。1996年,这里被共青团郑州市委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董天知故居(荥阳)
董天知故居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荥阳索河办老城南街中部,坐东向西,主要建筑有正房、北厢房等,屋内辟为陈列室,举办董天知事迹展览。这里是董天知的祖居,也是董天知诞生和少年儿童时期生活的地方。
董天知(1911-1940),河南荥阳人,著名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山西新军的创建者之一。他从小学习成绩优异,16岁考入当时省会开封第一师范学校,受到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先生的影响,开始接受共产主义的启蒙,后只身前往北平求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因叛徒告密,董天知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始终坚守信仰、忠贞不屈,把监狱变成斗争的战场和学习的课堂。1936年8月,董天知与薄一波、杨献珍、刘澜涛等人一起,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并被派往山西开展统一抗战工作。
1940年8月20日,董天知率部参加八路军反击日伪军的“百团大战”,在山西潞城县北王郭庄带领20名警卫战士,与7倍于我军的敌人激战,终因敌众我寡,不幸中弹壮烈殉国,年仅29岁。董天知是百团大战中牺牲级别最高的将领,他牺牲后,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杨尚昆亲笔书写了“英气横贯石平岭,壮士常怀鸭绿江”的挽联。
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州周边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开展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让学员们、党员干部重温烽火岁月、缅怀革命先烈、赓续抗战精神,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凝聚奋进前行的力量。咨询热线:13303715399(师老师)。
【上一篇】: 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下一篇】: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关键的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