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山是焦裕禄的故乡,焦裕禄干部学院名誉院长、焦裕禄之女焦守云从两岁回到故乡,一直长到11岁。家乡的一草一木和父亲的精神都深深刻在她的脑海,成为一生难以忘怀的情感印记。家乡山东如何影响了焦裕禄精神的形成?焦裕禄精神又如何在焦家代代相传?近期,焦守云向本刊记者讲述了焦裕禄精神背后的家庭故事。
母子情缘孕育焦裕禄“大孝”精神
记者:可否谈一谈家乡山东的风土人情对您父亲焦裕禄的影响?
焦守云:我的父亲焦裕禄是一个真正的山东汉子。山东老家影响我父亲最深的,就是骨子里的责任和担当,以及孝道。这些特质一直在我们山东人的血脉里流淌。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教会了父亲仁义礼智信,教会了父亲“好男儿就要有血性、有担当”。我的家乡山东博山也是孝文化的发源地,博山的孝文化传承对父亲影响很大。父亲是一个大孝子,他对自己的母亲有着很深的感情。在我的理解中,父亲的孝更是一种大孝,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大孝。
父亲为了工作牺牲了对他母亲的孝,但是他把全天下的百姓都当成自己的母亲去孝顺,就像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县委书记不是父母官,是要把百姓都当成自己的父母去尽孝。”可见父亲对孝的理解是多么深刻。
我讲几个关于父亲的小故事。我父亲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时,他的粮食配置是70%的粗粮、30%的细粮,生活条件还不如老家博山,但是每次我奶奶从老家到兰考看望父亲,返程前父亲总会把有限的细粮装到布袋里,再买一点大米,让奶奶带回老家改善生活。
父亲的精神中,有好多做法都是对我奶奶的传承。比如我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大伯和父亲都在外地,是我奶奶自己披麻戴孝把我爷爷送走的,体现出一位农村妇女的担当。我父亲去世后,第一次安葬在河南郑州烈士陵园,出现了大家熟知的万人送葬场面。第二次安葬时,我奶奶去了,大家想白发人送黑发人,她一定是最难过的,都劝她:“焦妈妈,要是难过了你就哭出来。”但是我奶奶没有哭。为什么?我奶奶说,最难过的不是她。父亲去世的时候,我母亲才33岁,一个人带着6个孩子。父亲安葬时,她几次哭晕过去。我奶奶说:“我不能只顾我自己,不顾俊雅。她那么年轻,我得劝她,不能让她太难过了。”她一直扶着我母亲、劝我母亲,但是追悼会结束后,我奶奶到我父亲的墓地大哭了一场。
其实,父亲最后一次回老家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的身体不行了,所以要再看一眼老家、再看看他的母亲和家人,他甚至带着我们到墓地,给我们的先辈磕头。我想,父亲的精神与我奶奶的教导有非常大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让焦裕禄精神成为世代相传的家风
记者:请谈一谈您的父亲焦裕禄的精神,是怎样在焦家代代传承的。
焦守云:在我父亲的后方,一定有人给他支撑,我母亲就是支撑起家庭的英雄。父亲去世后,我们家可以说是天塌了。那段时间,她几乎没有一天不哭,离世前已经到了眼睛不哭也流泪的程度,因为太难了。
父亲在世的时候,我们家的条件还可以。在兰考时,我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是130多块钱,在那个年代是很高的工资,他在洛矿的时候工资更高,是170块钱,一方面因为有地区差,另一方面由于他是工程技术人员。我父亲一去世,家庭经济来源就只有我母亲每月的工资,大约50块钱,还有组织上给我们的抚恤金,每人每月9块钱,加在一起还没有我父亲一个人的工资高。
父亲去世后,我母亲真的吃了很多苦,带着我们兄弟姐妹6人走过了很多艰难的路。但是她一直记着我父亲临终时规定的“三不准”:不准向组织要钱、要东西、要补助。所以我们生活再艰难,也遵守着父亲临终时的交代。我们长大工作以后,母亲对我们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她说:“你们要是在外边犯了错误,人家不说你们是我徐俊雅的孩子,人家说你们是焦裕禄的孩子。”这对我们是一生的压力和约束。
其实,我母亲的文化水平比我父亲高,她生前曾担任县长,特别重视家风传承。我想,焦家能有今天,因为有了我父亲,也因为有我奶奶、我母亲,他们都是传承人。现在,我们6个兄弟姐妹在世的只剩3个了,年纪最小的也有70岁了,无论如何,不管还剩几个兄妹,不管我们有多大的能力,我们都一直记着父母生前对我们的教导,不仅我们第二代记着,我们还会教导我们的下一辈,一定让第三代、第四代,乃至世世代代把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我的儿子在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的音乐剧中,他作为主演扮演了他的姥爷,后来又创作了一部大型歌剧《盼你归来》,又一次饰演了他的姥爷。这是我们应当做的事,也培养着他的责任心,把姥爷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我父亲是山东人的骄傲,在新时代更好地弘扬焦裕禄精神,也是对我父亲最好的纪念。
文章来源:人民网
【上一篇】: 【20250909期】**研究院有限公司赴红旗渠开展“弘扬红旗渠精神,践行新时代担当”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篇】: 参观黄河三门峡展览馆,感悟黄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