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民族危亡到集体觉醒
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不仅是对民族领土的蚕食,更是对民族尊严的践踏。在“亡国论”的悲观主义与“速胜论”的理想主义的喧嚣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包含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持久战战略,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全民族力量凝聚在一起,实现了阶级、党派与地域的空前团结,推动了民族精神的觉醒。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战略配合,构筑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独特格局,成为抗战精神诞生的土壤。
杨靖宇胃中仅存的草根树皮、赵一曼留给儿子的血书、台儿庄战役的“血肉磨坊”将个体的生命价值升华为民族的精神图腾,在血与火的实践中推动抗战精神从个人勇气到民族信仰的跨越。
北平学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高呼,海外华侨节衣缩食的捐资捐物,文艺工作者“抗战、团结、民主”的创作纲领,带领中华民族从民族危亡的焦虑迈向集体觉醒的新境界,在抗战精神中赋予了集体觉醒的动力内核。
筑牢国家安全的方法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各种安全挑战,抗战精神及其战略思维,作为中华民族应对系统性危机的成功范式,为破解当代安全困局提供了方法论。
构建超越零和博弈的“人类安全共同体”。抗战时期中国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体中华儿女不分党派、阶层、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当前,面对世界不确定性日益加剧,中国政府发表《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提出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倡议。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一脉相承。
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智慧。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持久战战略,通过战略定力消耗敌人。当前,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强调针对产业链的相对薄弱环节进行系统性提升,将现有优势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方向延伸,将“脱钩断链”压力转化为自主创新动力,以时间换空间、以定力换突破,与抗战时期的持久战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处。
筑牢国家安全的“心理防洪堤”。抗战时期《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小英雄雨来》等文化作品,将民族精神通过文化作品转化为精神战斗力。在当代,通过“清朗行动”整治历史虚无主义、借助《长津湖》《亮剑》等影视作品强化集体记忆,都是以借助抗战精神的方法论筑牢意识形态的现实运用。
民族复兴的精神引擎
抗战精神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和平年代的复兴征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抗战精神通过价值凝聚、动力激发和文化重构等维度,成为推动历史车轮向前的精神引擎。
从价值凝聚维度来看,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凝聚的集体意志,既是救亡图存的精神武器,也是民族复兴的共识基础。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历史苦难转化为现实动力,通过“共同记忆—价值凝聚—行动共识”的逻辑链条,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
从动力激发维度来看,抗战精神能够实现从“血性抗争”到“创新突围”的转化。“血性抗争”过程中,面对装备精良、战术先进的日军,单纯依靠勇气和牺牲精神难以取得持久性胜利,这就促使人们推动“创新突围”,思考新的战略战术和作战方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夙愿,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促进“血性抗争”与“创新突围”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凝聚民族力量,激发创新活力,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从文化重构维度来看,抗战精神推动了从“战争叙事”到“文明叙事”的升维。“战争叙事”着重描述抗战期间激烈的军事对抗,围绕民族存亡展开。“文明叙事”将抗战精神提升到捍卫人类文明价值的高度,中国抗战是对法西斯野蛮行径的反抗,是对和平、正义、自由、平等人类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守护。从“战争叙事”到“文明叙事”的升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文明底蕴,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文化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先声
抗战精神诞生于中国战场,在血火淬炼中升华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精神遗产。抗战精神中蕴含的国际主义担当、共同安全理念、全球治理观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鲜明的历史呼应。
从国际主义担当来看,抗战精神的延续推动了双向奔赴的文明救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互助模式。抗战期间,多种国际力量跨越意识形态鸿沟支援中国、中国东北抗联牵制关东军等都是以自身牺牲守护人类文明底线。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助模式,为新时代多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历史经验。
从共同安全理念来看,抗战精神孕育了共同安全观的雏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歼灭日军150余万人,牵制其陆军总兵力75%以上,为斯大林格勒战役赢得喘息,为盟军太平洋反攻争取了时间。这种肩扛人类文明责任的担当,推动了1943年《开罗宣言》战后秩序的确立,孕育了现代共同安全观的雏形。
从全球治理观来看,抗战精神推动了国际秩序重构,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80年前,中国同反法西斯同盟重要成员共商成立联合国,制定并签署《联合国宪章》,开启了各国共建和平、共谋发展的历史篇章。这种历史逻辑在当代延伸为各种“全球安全倡议”,从而将抗战时期“以战止战”的军事智慧,升华为“以和促和”的外交哲学和全球治理理念。
80年过去了,抗战精神已从丰富的历史记忆升华为强大的民族基因和永恒的精神火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抗战精神作为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密码,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文章来源:法治网
【上一篇】: 参观郑州科学技术馆,感受科技的奥秘和震撼
【下一篇】: 洛阳嵩县红色教育基地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