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九都东路171号,是依托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清代古建筑群山陕会馆建立的专题性博物馆,是国家级运河专题类博物馆,是传承弘扬隋唐大运河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博物馆内部分为三层,一层和二层为基本陈列“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精选隋唐大运河相关文物400余件(套),且大部分文物为首次与公众见面;三层为“一粒米的漕运之旅”多媒体互动体验展。此外,一楼临时展厅开设“洛阳考古百年成果展”,展出的文物从旧石器时代直至明清时期,系统阐释了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年来,洛阳考古人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早期国家诞生、民族融合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馆藏重点文物藏品有隋代石狮子、“大業元年”刻铭砖、扬州都督府封泥、唐三彩天王俑、仓窖刻铭砖以及洛阳运河一号、二号古沉船,通济渠汴河故道考古遗址层等镇馆重器。
“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作为博物馆基本陈列,展陈大纲编制遵循叙事框架和文物梳理两条线索,始终贴合、呼应博物馆建筑设计特色和内部展线设置。展览分为四大部分,全面展示了隋唐大运河的兴衰历史故事。
展览从600平方米序厅铺陈展开,巨大的砂岩浮雕作品《国运泱泱 天工开物》镶嵌在序厅的三面墙壁上,LED屏幕矩阵组合而成的“人”字形运河,将洛阳、余杭、涿郡串联在一起,呈现千帆驶过的壮阔景象。
第一部分:“天工国运 一统中华” 展现隋唐大运河的“诞生”。以大运河的开凿为中心,讲述洛阳的优越地理位置、东都洛阳城的营建、运河的贯通以及运河上的水工技术。观众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第一件文物便是回洛仓遗址出土的“大業元年”刻铭砖,标定了隋唐大运河的时空起点。
第二部分:“千年运河 万物通济” 展现隋唐大运河的“运转”。从制度、仓窖、舟船、南北货物四个角度向参观者展现隋唐大运河的管理与使用。镇馆之宝“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在这里占据最大体量,该沉船位置正处于隋唐大运河的漕渠故道,充分证明了洛阳汉唐漕运体系历经千年而不衰。
第三部分:“隋唐盛世 国运繁华” 采用场景复原的方式,搭建新潭码头、南市等与大运河直接相关的历史场景,让参观人产生穿越历史的代入感。同时利用壁画、纱幕投影讲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和高僧义净与洛阳及运河的渊源故事。该部分以一尊通高126厘米的三彩天王俑作为视线焦点,与水韵佛音的陈展主题相契合。
经过第三部分的诗画长廊来到宽敞的考古展厅,这里展示有300平方米的通济渠汴河故道考古遗址层,地层从下到上包含了北宋至民国多个朝代的遗物堆积,从中不难发现每个时代代表性的瓷器,都是隋唐大运河从盛到衰的不二见证。
第四部分:“古今辉映 源远流长” 通过一段时空隧道将人们从历史拉回现代,通过影片和实物呈现中国大运河的申遗之路,讲述洛阳的申遗贡献,激发大众对运河遗产的保护和关注。
“一粒米的漕运之旅”大量运用多媒体互动技术,讲述一粒米从征收、运输至抵达洛阳的全过程。数字展以“城与运”360°环幕影厅作为高潮,用第一人称视角将隋唐大运河沿线的主要城市串联起来,给观众以沉浸式的震撼体验。
让我们一起走进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在“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仿佛走进了隋唐大运河悠久绵长的波澜历程。在“天工国运 一统华夏”“千年运河 万物通济”“隋唐盛世 国运繁华”“古今辉映 渊源流长”四个展区,通过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从大量的文物、图片中,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感受大运河文化对隋唐时期洛阳的重要意义,以及洛阳在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中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从隋唐大运河辉煌的历史成就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咨询热线:13303715399(师老师)。
【上一篇】: 豫北革命先驱许冠英
【下一篇】: 为什么叫红旗渠?为什么全都称赞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