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一部用血汗写就的为民史诗
引漳河水进林县?简直是天方夜谭!公鸡能下蛋,漳河水也流不到林县!上世纪60年代,面对林县百年干旱的困境,这样的风凉话不绝于耳。但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班子,用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在太行山腰凿出了一条人工天河,彻底改写了林县缺水的历史。
一、为民请命的决心
林县十年九旱,百姓背着干粮送远屎的辛酸,深深刺痛了县委书记杨贵的心。他带领干部翻山越岭实地勘察,最终提出引漳入林的大胆设想。面对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重重困难,杨贵在日记中写道:机会稍纵即逝,不能等靠要,必须自力更生!这掷地有声的话语,道出了共产党人迎难而上的担当。
二、战天斗地的壮举
1960年正月十五,3.7万林县儿女扛着铁锹、推着小车,浩浩荡荡开赴太行山。没有现代化机械,就用钢钎、铁锤一寸寸凿;没有专业测量设备,就用脸盆当水平仪。共产党员始终冲锋在前——最危险的爆破点他们上,最艰苦的施工段他们守。在一碗小米饭的故事里,杨贵与民工同吃同住的身影,成为凝聚民心的最好榜样。
三、永载史册的丰碑
经过十年奋战,红旗渠宛如巨龙盘踞太行:总长1525公里,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1座渡槽,灌溉54万亩良田。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向世界宣告:这是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更可贵的是,近亿元工程款未发生一起贪腐,党员干部用清正廉洁赢得了百姓潮涌般的爱戴。
四、历久弥新的启示
红旗渠精神告诉我们: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再高的山也能翻越,再险的崖也能征服。杨贵五同工作法至今闪耀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干部不是官老爷,而是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带头人。正如新华社老社长穆青所言:这种精神之所以永葆青春,正因为它是党的主张与人民意愿的完美共鸣。
如今,红旗渠水依然欢畅流淌,它不仅是灌溉农田的生命线,更是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时刻昭示着:人民至上,实干兴邦!
文章来源:搜狐网
【上一篇】: 参观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了解大运河悠久历史